精心科普 | 关注血糖,预防糖尿病,别让“一胖毁所有” |
时间:2020-11-12 01:57:08 |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可被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β细胞破坏和功能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有关;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则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障碍。 糖尿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俗称“三多一少”),此外还有易饥饿、口干、疲乏和视力模糊等症状。糖尿病极易引起并发症,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失明、肾衰竭和截肢等严重后果;约60%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1种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同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糖尿病患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2019年中国糖尿病调查结果 (数据来源:IDF Diabetes Atlas) 根据2020年发布的《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专家共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 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 11.1 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 7.0 mmol/L或加上糖负荷后2 h血糖≥ 11.1 mmol/L(Ⅰ类)。 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若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不可根据此时的血糖水平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因素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Ⅰ类)。 专家共识建议以下人群主动进行糖尿病筛查: 1、所有成年人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见下表),无论年龄大小,宜及早开始糖尿病筛查(Ⅰ类)。 2、所有40岁以上人群,无论是否存在除年龄外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均应开始筛查(Ⅰ类)。 筛查频率:首次筛查正常者,每3年至少筛查1次(Ⅰ类);6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筛查1次(Ⅰ类)。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口服单一降糖药物有效率 《中国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与血糖控制的调查研究 》 尊龙凯时降糖药物精准用药基因检测项目 检测意义:提前知晓患者对哪种降糖药物敏感,精准指导药物选择,减少副作用。
2 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 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 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2]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分级诊疗与基层管理糖尿病学组. 2型糖尿病分级诊疗与质量管理专家共识 [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20, 12(5): 38-53. [3] 纪立农,陆菊明,郭晓蕙,等. 中国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与血糖控制的调查研究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2,4(7): 402-406. 关于百世 |